蚵仔饼,既有蚵仔的滑嫩鲜美,又有包菜丝或者萝卜丝的青脆可口,还有米浆表皮的酥脆,也许,在闽南沿海一带旅游的人,想要吃到这种最地道闽南风味小吃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
这次回故乡,看到了这样古早味的蚵仔饼,咬一口下去,满嘴的甜蜜和童年回忆。
去过厦门或者鼓浪屿的人也许会有机会吃到一个小吃:海蛎饼(即蚵仔饼)。
在闽南一代,海蛎最常见的做法是海蛎煎(即蚵仔煎)和蚵仔涟,海蛎煎各地做法都不一样,泉州的蚵仔煎仅有蚵仔、地瓜粉和蒜苗,漳州和厦门的蚵仔煎要加鸡蛋,那鲜美的味道,余味无穷,让人吃后还会砸吧砸吧舌头。
蚵仔涟(即蚵子汤、蚵羹汤)是用蚵子加番薯粉,搅拌均匀,放入滚开的水中,记得放姜丝葱段,等熟了后,加入少量的芹菜,调味起锅。部份店家贩卖蚵仔涟,将生蚝加勾芡、姜丝、九层塔、芝麻油煮成清汤,冬天吃上几碗,暖身又补身。
除了蚵仔煎、蚵羹汤还有蚵仔饼。
蚵仔饼就是海蛎饼,又名煎蚝饼,这种小吃一般是街边小摊在卖,目前但蚵仔饼在厦门的一些酒店餐馆,也开始把它作为地方独特的小吃向客人推荐。
蚵仔饼的材料有米浆、萝卜丝或者包菜丝、韭菜、蒜苗、海蛎、虾等等。
用一口油锅,拿一个专门炸蚵仔饼的勺,把勺放油里热一下,倒入米浆,形成一层膜,倒出剩余的米浆后,把萝卜丝或者包菜丝放入,中间放入海蛎,淋上米浆后,黏上一条虾子,放在油里面炸,等到蚵仔饼炸得浮起来,颜色变成金黄色就可以出锅。
还有一种蚵仔饼是用地瓜粉、海蛎、萝卜丝或者包菜丝炸的,叫做“蚵叠炸”,前者口感比较香脆,后者口感绵软。各有千秋。
现在这两种海蛎饼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不过在一些乡村秋冬季节或者是庙会的时候还能看到。
民间相传,西元一六六一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後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相传这是颜思齐、郑芝龙等倭寇海商带来的料理。《文义小品》:海无食,又与官军抵触,颜郑乃命从人,以蛎和粉水,煮以飨士。
之后郑成功的军队们,又把蚵仔和各种作料一起,做成了风靡闽台的:蚵仔煎,蚵仔涟,蚵仔饼等等。
蚵仔是从闽南话音译过来的
蚝仔、蚵仔,学名牡蛎,又称海蛎,一般生存在淡水和海水交界处,深海里面也有,但是味道太腥。
九龙江出海口,在龙海,被紫泥镇这个岛屿分成两岔,一边是紫泥镇和角美镇,一边是石码、海澄和紫泥镇。
九龙江经过紫泥镇分叉后,在大海汇聚,这个汇聚点,就是蚵仔最好的生存地点。
紫泥金定对面的石美,这里和龙海石码镇附近溪乾,都是在这个汇聚点养殖蚵仔,双方经常因为养殖的问题而起争斗,这是旁话,暂且放在一边。
以前养殖蚵仔,都是滩涂播养:在海水退潮后,在海中的滩涂上放置石头,蚵仔就会附着在石头上,到了秋冬季节就会长大。
这种养殖在石头上的,叫做“珠蚝”“珠蚵”。“珠蚝”壳薄肉少,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醣量达60%,用"珠蚝"做成的蚵仔煎,或者是蚵仔汤,味道鲜美。
后来改成用以前的海蛎壳穿串,然后吊在海里,让海蛎自行附着在上面,运输方便,又能增加产量,已经将原始的石头养殖海蛎慢慢的替代掉了。
因为九龙江水肥度不够,一般来说,漳州的蚵仔都比较小,所以叫“珠蚵”。
为了追求更大效益,渔民们将蚵仔拿到珠江口附近放养,这样养上半年或者一年,蚵仔就会大很多,价钱也高,但是味道就比较腥了。
这个是我回石美街的时候吃到的蚵仔饼,如果有到角美的朋友,可以到石美玩一下,这里有漳州早期最大的洋货集散地:巴萨老街。
石美附近的朋友,要吃蚵仔饼的话,可以到巴萨老街靠近南门村一端找一下,问问白皮的蚵仔饼店,就可以吃到这种美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