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反裤衩阵地 反裤衩阵地 2017-07-28
上周我回老家呆了几天,主要是帮爸妈张罗搬家。
我妈是狮子座,凡事颇有主见,又非常自我。从买房到装修,只知会了我两三次。眼看要搬家了,然后才问我:有没有空回家看一看?
回了家,去爸妈的新房子看:四白落地,简单的浅色木地板通铺,什么家具也没有,只一台大功率除醛净化器开着。我有些小意外,问她,咦?不用洋葱绿萝柚子皮了?我妈笑笑,说:我也看你公众号啊。
我问:都快装修完了?怎么家具还没买?
我妈说,所以才叫你回来,这两天开车带我和你爸去订家具吧。
我好奇,问:要去哪里订?本地买不到么?
我妈说,你去本地这些商场看看就知道了。不是红木的,就是那种像婚纱影楼的,买不出来。
就这样,我租车带着爸妈去了重庆。从我的家乡开车到重庆市区,也就三小时。据我妈说,她们一起上山锻炼的孃孃们,只要条件允许,现在都是去重庆买家具。
到了重庆,我妈指挥我直奔曲美家居。我一边开车一边心想,绕了半天,也就是来买你们心心念念的名牌嘛——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在西南地区的非省会城市(也许北方的更有感触),那你一定理解你父母的曲美情结。90年代末,曲美像鄂尔多斯、莱尔斯丹一样,在全国吹响了第一代消费升级的号角,总能在广播里听到广告,总能在省会城市的繁华路段看到这几个品牌的专卖,那时候随父母去富裕亲友家里做客,率先买了商品房、开上桑塔纳的贵气阿姨总会特意告诉你:家具都是曲美的。专门找车子从外地拉回来的。
兜兜转转十多年,父母其实比我们更固执:当年种下的每一根草, 不管等多久,有机会了就一定要拔。
但是,等到了曲美,我真的有些意外。这也是我决定写下今天这一篇的原因——印象中,那个被父母一辈谈论、迷恋、视作身份的品牌,那个安放在那些最早有落地飘窗、有三个卫生间的高级住宅里的品牌,那个伴随我们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品牌,如今是这个样子——
整个展厅里,大概有北欧设计、当代意大利、新中式等七八个风格展区,还有小家饰、阅读区、自己的咖啡厅,这和如今所有那些当红的国际生活方式集合店毫无二致,而且价格更容易接受。
我妈很快就选了个七七八八,看她挑的那些,想象了一下放在她新家的画面,竟然觉得她就和曲美一样:我知道她。但我觉得我不认识她了。
我问她:你怎么知道要来这里买这些?谁给你挑的?
我妈像看神经病一样看我:我在网上先看好了啊!也给他们设计师发过图纸让他们大概做了一下软装方案。你们现在难道不这样么?
是,我们现在都这样,只是我真的没想到,你们现在也这样。
我们对我们父母的认识,大抵都是停留在误解,多过于在陪伴中更新吧?
想起之前,虽然我是我妈亲生的,但是我们能够和平共处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我看她致力于用钢丝擦把我昂贵的德国不锈钢锅具组跟云石台面擦出满脸花就心碎,她却觉得我没事找事谁家厨房不用钢丝擦;明明买了洗碗机,但只要她在,就一定逼我手洗,觉得这样更省水而且洗得更干净。(洗碗机:???)与此同时,中央空调室外主机一刻不停的嗡嗡声也让她老人家崩溃,电表不停跳动的数字如同她大脑中的倒计时炸弹,所以一有机会她就会默默把所有空调关掉,然后去早市买了竹席给我铺上,说心静自然凉。还有需要每月往里加盐的软水机也令她不满,姆们外公一辈子喝水用水都有水垢还不是活到90多好好的?
我邻居也有同样的烦恼,她老公是广告公司高管,不但品位清奇,而且有洁癖,家里收拾得高雅整洁一尘不染,虽然有个4岁小娃,但是居然能做到一丝不乱,视野所及的所有家具表面没有任何堆放,玩具杂物全部隐藏在橱柜抽屉里,简直可以做传说中日式断舍离的标本家庭——但是只要她妈来就毁了,老太太想象不了为啥要把好好的大房子整得跟出家一样。以及,洗衣服一个大洗衣机,洗袜子一个迷你洗衣机,洗内衣一个迷你洗衣机,买这么多洗衣机能上天么?她自掏腰包给闺女买大幅十字绣、蕾丝布艺沙发垫、椅垫、纸巾盒、绢制迎春花、芍药、红梅花,并固执地将之布置到房子的每个角落。邻居老公崩溃了,老太太费力不讨好也十分伤心,扬言再也不来他们家了。
所以,你是不是也听你爸妈说过这样的话:你以为我爱来北京/上海/广州(或者任何一个你居住的城市)啊?!
然而,这不就是亲爹亲妈么?我们的人生永远交织在一起,有时密有时疏,但绵延不绝,是人生中最坚实的部分,互为倚靠,始终不会断绝。
实际上,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过着这样看似矛盾的生活——
在大城市的时候,我们奋斗多年渐渐构建起自己的舒适圈,用惯的匠人玻璃杯子、睡惯的羽毛枕头、乳胶床垫;吃惯的餐厅、供应特定食材的有机公社送货车、清晨挥汗十公里的步道;闲暇时会去刷的展览、看到就怦然心动忍不住立刻买下的那副画;而且随着年纪变大,旅行时再也受不了青年旅舍或者平价酒店的不便与拮据,宁可把旅行预算的大部分花在高品质酒店,能够舒适地睡一觉成为旅行质量的最重要部分……
但神奇的是,一旦回到小城故里,我们的敏感神经似乎会自动放粗十倍,会花30块钱在老字号路边摊吃各种重油重盐重辣的东西并兴高采烈吃到撑死;早晨和老娘一起去到当地的农贸市场,等着点杀活鸡现杀黄鳝,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奇怪的味道,你也会自动跳着脚选干净的地方踩,并不会厌恶想死;并且,就算夜里睡觉七大姑八大姨在隔壁房间通宵达旦地打麻将,也并不妨碍自己泰然自若关紧房门睡个昏天黑地……
清晨站在老阳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望着干净的天空中棉花糖一般洁白的云霞,竟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感,只觉岁月静好。
身体和大脑有自带的记忆,一旦回到原生地,青春岁月留给我们的烙印,就自动自发浮现出来。哪怕是当时最讨厌最看不起的,只要当时重复程度足够,十几年后尽管你理智上依旧不喜欢,却居然会产生淡淡的迷之亲切感。
承认吧,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终生的。但是随着我们逐渐成长起来,接触到超越我们原生视野的广阔世界,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摆脱原有轨迹中那些陈旧、落后的东西,渐渐建立起新的生活方式、社交圈层、审美态度——似乎已经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
但是,你封存摒弃掉的那些并没有消失,它们仍然会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顽固地在你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一天让你大吃一惊。我见过不少成功的男人,看上去豁达阔朗,却顽固地想要生个儿子,一二三胎生下去,中国美国跑来跑去,不达目的不停息……也有年轻时的先锋潮流青年,30几岁开始想起老母的教诲,搬家要算时辰,买房要请风水师,腕上常年带着沉香木串,判若两人。
我们迟早要学会新生自我与原生自我之间的自洽,顺风顺水时觉得自己品位超群,已能分辨世间美丑善恶,并急于否定已经被我们抛到脑后的原生一切——新旧不过是相对论,世界如此广阔多元、瞬息万变,太过轻易全盘否定,十分容易被打脸。
以及,父母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停止了进步,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愿意懂。不不不,其实只要你给点儿耐心和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并未生活在已被封存的年代,他们也在努力更新知识,更新审美,更新习惯,只为不被时代——尤其是被与时代同行着的你,淘汰。
我妈在我家跟我吵完架后,回到老家就安利老姐妹们买洗碗机,请客吃完饭真的太省事了!还有装修一定要装地暖,从此南方的冬天不用屋里比屋外冷,对着电油汀把人烤炸裂……而且我回家一趟,发现隔壁老爷子如今出门看病用的是滴滴摇一摇快车、广场舞老太太们的御用道具是跟iPhone联动的蓝牙便携音箱,我姨夫退休了舍不得开空调,却舍得买7000块一辆的山地自行车,搞上全套装备邀约一帮退休中老年跨省骑行;而我妈,用着微信运动订阅着好几个娱乐啊、时尚啊、观点类当红大号,她即将住进和我、和我身边朋友一样审美、一样是时下风格的新家。
不只是物质。你会从你父母、长辈与你的微信往来中,渐渐发现他们开始和你用一样的表情包、一样的流行语、看一样的热播剧、讨论一样的热搜话题。最关键是,他们渐渐懂得你的世界,哪怕对于你的某些为人处事方式、某些坚持、某些选择绝口不提,并不代表他们依然不知道、不明白、不相信,而是,他们也许已经学会了尊重你。当然,如果你们还会因为某些事情起激烈的冲突,请试着明白:那是他们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而非单纯为了控制你。
新的技术、新的通讯、新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并没有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世界早已是平的,你可以很快,父母也许会慢一点,但他们始终在朝着你的方向努力前进,争取能站在你身旁,更多地陪伴你。
有心,就一定会有进步。品牌是,父母尤其是。
而你,要去鼓励、要去拥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