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块的商品,满500减40和八折券哪个更便宜?”“买个手机我是找满减卷还是交定金划算?”“400—100的优惠券,和600—50的品类券,哪个更实用?”...双十一还没有来,一场胜过奥数考题的打折算题已经在朋友圈炸开锅。有人直接表示“重新回到了高考”,还有人要“召唤数学老师”,总之今年的双十一从“烧脑”开始。
对网售平台来说,“双十一”显然很成功,几乎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购物狂欢节。于广大网购消费者来说,是一个不断“买买买”的好时节,心悦于淘到宝,物美价廉,折后*价比高,于是对下一个“双十一”到来多少充满了同样的预景与期翼。足见,架构起“双十一”消费链条的基石,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默契与信任。前者提供货真价实之宝,后者以真金白银买宝,用诚信的名义相约了和定义了一个特殊日子叫“双十一”而已。
事实上,不乏少数网友一如既往扎进“双十一”,缺乏理*消费观,只图了快消费、狠狠“清车”的一时之乐,买了不少中看不中用、“一买即弃之”的“快递”,不由得“含泪生悲”直呼“剁手”和“吃土”。然也应当看到,从优惠券、预付款、半夜尾款、拼单团购,到抢红包、品类品种减免等五花八门、迷人眼睛的打折推介,促使消费者为了捡到便宜、对比出更值算来算去,甚至网络上衍生出所谓“双十一打折培训班”。为了打折商品花钱报班,听起来就觉得可笑,尽管可能是个段子,不免照出了“算计”经济的尴尬。
双十一无非就是做生意、做买卖,直接了当一点本挺好。为何偏偏在“算计”中相互拉扯,想来还是商家平台无事生非,一来多一点噱头,吆喝起来的人气与流量,会形成“热岛效应”,“算题”出的越离谱越能吸粉,人气旺自会财运旺;二来多一些“算计”,表面是给消费者更多优惠选择权,无非还是搞“明降暗涨”的老把戏。如此,那怕千万万消费者千算万算,还是胜不过一个不坦诚、不真实商家的老谋深算。
《商经》曰,“商行交易,商德交心”。人与人交往贵在知心,消费持久生长贵在诚心。不管是“双十一”,还是线下其他任何商业行为,都应把消费者放在“上帝”位置,哪有为了买东西如此麻烦和头痛的。“双十一”是一次消费体验,花钱带来的欢愉与开心应是主色调,那些“预售价XX,定金XX,立减XX,到手XX”类似算题还是交给课本里的“小明”。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定位,必然该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由买方直观了当、坦率出手,双方真诚相见、少些遮掩“算计”。否则,浪费了大量时间、消磨了众人精力、欺骗了过多人气,带来“不划算”的结果,“双十一”恐怕就成了“伤十一”了,之后还能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