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印发了新修订的《深圳市民办中小学设置标准》,在学校举办者、学校名称、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人员条件和配置、办学出资、组织和机构、制度建设和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旨在促进深圳市民办中小学优质、特色发展。
媒体报道说, 与原标准相比,本标准增加了学校的名称须与学校类别、办学层次相适应,不得含有误导家长或引发歧义的内容和文字要求,同时,学校名称使用“外国语”字样的,应当开设不少于3个外语语种课程,使用“实验”字样或者含有体现办学特色字样的,应当有具体的办学实验或特色办学方案。
厦门掀起“实验”学校潮
其实也不止深圳,也不只是民办学校爱叫“实验”和“外国语”——多地都曾报道,学校掀起改名潮,最爱叫“实验”、“附属学校”,以及“外国语”。
厦门呢?
厦门也不例外,“实验病”尤其严重——叫“实验”的学校越来越多了。全市目前有38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冠之于“实验”。
至于是哪38所,大家只要搜索下,应该很快就能找到。
以“实验”命名的学校太多了,不少人经常被搞混。
“实验学校”怎么来的?
为什么大家对“实验”情有独钟?这要从“实验”的起源说起。
实验其实就是实际试验的意思。在中国,据说最早的实验学校可以追溯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当时为了加大教育力度,我国向苏联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方式,实行五年小学五年中学的教育模式,选定了一些学校来进行实验,这些学校就以“实验”来命名,这就是实验学校建立的开端。这些学校配备了优秀的教师团队,增加了很多新课程。虽然后来很多教育模式取消,但是实验学校被保留了下来。
在那个时候,实验学校就是意味着最好的学校。
之后每当想要进行新的教育改革时,就会成立一批这样的学校,所以这也是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实验学校的原因。
在厦门,第一所实验学校是厦门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的前身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成立于1944年。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了侨师附小并改名为厦门实验小学,赋予它起“实验和示范”的意义。
“实验学校”为何多起来了?
借“实验”扩大生源和影响力
“实验”的牌子就这么打响了,当时的“实验”学校,把“实验”和“示范”牢记心中。
1984年-1989年,各地开始开办初中和小学连体办学的九年一贯制形式的“实验学校”,应该说,还有“实验”味道。
不过,慢慢的,“实验”学校并不那么稀罕了。特别是近些年,新学校没有“实验”两字,都不好意思取名了。
那么,
现在的实验学校,都在实验什么呢?
新学校取名“实验”,甚至是老学校改名“实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区域内教育功能调整,也有学校因调整自身定位所需。
一言以蔽之,多数学校并不是为了“实验什么”,而是为了寻求新发展,扩大影响力而为。
冠之于“实验”的学校,
家长认可度高
从目前看,厦门以“实验”命名的学校,有一些原本很普通,但是,因为改名“实验”,一些学校的确获得全新发展;而一些新学校,因为冠之于“实验”,不仅“身价”不一样了,而且,一下子就赢得家长好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后面就水到渠成。
家长们认为,“实验”学校从一定程度上给家长传递一些信息,例如,显示主管部门“另眼相看”,如果是改名,则显示学校还在做事情、在思考,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观点:不要过分迷信学校的名字
新学校因为“实验”“附属学校”之类的校名,即使还没有开办,就变成“金凤凰”,这不是新鲜事了,这也是“实验”“附属学校”越来越多的原因。
有人说,这是形势所逼。照道理来说,学校的校名,理应是最有文化的,有情怀,有历史感,或是以地域命名,有区分度,不应该只是“第一实验学校”“第二实验学校”,或是“某某附属学校”等等这类没有多少辨识度的,而且,好的学校,也不在于名字里有没有“实验”“附属学校”等字样,但是,家长、社会都越来越没有耐性去等待一所学校长大,一些家长也越来越沉迷学校名字给他们带来的“虚荣”,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实验”的学校,都是好学校。
当然,
取名“实验”,
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其用心,
但是,
如果教育想以“实验”吸引家长关注,
但是实质却“换汤不换药”,
那么,
“实验”最终会成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