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正式回来了!
昨天,部分区全员核酸检测,厦门市教育局紧急通知,这些区域的线上教学暂停一天,师生员工就近参加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和上网课存在一些时间冲突,我们也看到不同学校(年段、班级)的不同处理方法。有人建议,遇到核酸检测,学校务必灵活安排网课。
其实,很多事,和生命安全比起来,真的那么重要吗?
昨天也有家长给我们介绍:一些社区专门为学生开通绿色通道,譬如说,西边社区的通知指出,学生们可以在中午时段穿着校服通过绿色通道采样;槟榔社区则给居民发了一份倡议书,建议在中午时段给在家上网课的初中生高中生一个核酸检测绿色通道。
昨天出版的《厦门日报》讲述了
老师们一边上网课
一边抗疫的故事
报道说
许许多多的教师
是不留名的志愿者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给学生上了难忘的一课:
孩子们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师挺身而出
服务社会和他人
全市共257所学校或校区
作为临时核酸检测点
在厦门本轮抗疫中,一批学校操场上摆上隔离栏杆,地上标上一米线,摇身一变,成为标准的核酸检测点。
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257所学校或校区作为临时核酸检测点。
大同小学检测点
不仅如此,还有学校腾出学生宿舍,为医务人员提供住所,还有学校的学生宿舍成为临时隔离点。
数以千计的教师上完网课,放下教鞭,有的穿上红马甲,成为“小红”,有的穿上蓝色隔离服,成为“蓝精灵”,或是穿上白色防护服,成为“大白”。无论“小红”“蓝精灵”还是“大白”,他们是厦门本轮抗疫不知名志愿者的重要组成,有的负责维护核酸检测点的秩序,有的负责信息录入。
在同安,一些学校校医在紧急培训后,也走上核酸检测采样的工作岗位。
市教育局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4万人次教师志愿者,挺身而出,走上抗疫第一线。
厦门实验中学
学校食堂一天到晚都在煮饭
一些学校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地。厦门实验中学就是其中一所。9月16日16点多,厦门实验中学校长肖学平接到电话:当天傍晚,要腾出学生宿舍,为全市15家医院支援同安的400多位医护人员提供住宿。
留给实验中学只有两小时准备时间。厦门实验中学副校长方荣报说,我们立刻召集老师志愿者,加上同安区教育局派出的15名志愿者,开始清理学生宿舍——每间学生宿舍要清理出一到两个床位,提供给医护人员拎包入住。
在医护人员入住后,食堂接过了服务的接力棒。医护人员参与核酸采样有不同场次,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食堂基本上一整天不能停,直到夜里一两点还在煮饭,因为有晚上十一点多才结束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方荣报说,除了品种之外,我们考虑到天气热,有的医护人员吃不下饭,还提供绿豆汤、面线糊、银耳汤等。
前天晚上,厦门实验中学为五位当天过生日的医护人员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食堂送上蛋糕,老师志愿者在远离医护人员的教学楼,为他们唱起生日歌。
方荣报说,尽管各类服务保障需求方方面面,繁杂琐碎,我们都做到及时响应,马上落实,再苦再累,无怨无悔。
海沧中学
学生宿舍成为临时隔离点
和厦门实验中学相比,海沧中学接到的任务更为艰巨:启用学生宿舍作为临时隔离点,接纳次密切接触者、非确诊或密接人员。
海沧中学校长张伟斌说,9月18日晚上接到通知,当晚我们通知全校所有老师,第二天到校,腾出200多间学生宿舍。
9月19日早上,海沧中学200多位老师分组,为学生留在宿舍里的物品打包。张伟斌说,老师们首先要拍照,再把学生所有物品放入箱子中,打包编号,集中转运到安全区域密封保存。
前天,海沧中学还给全校学生写了一封信,解释为什么要启用学生宿舍作为临时隔离点,向学生们保证:使用结束后,专业人员将对场所进行彻底的专业消毒,不会因成为隔离点而对师生健康造成影响。
信的末尾这样写:学校作为教育阵地,一直以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厚爱。疫情当前,学校责无旁贷,要尽到社会责任。
张伟斌说,这是我们交出的抗疫“答卷”。
怎么保证学生宿舍的消杀安全?
招考君了解到的消息是,使用结束后进行的消毒,不是我们普通常见的消杀,而是专业级别,而且,消杀后,宿舍要空置72小时才能启用。
在同安的高三学生文章刷屏
昨天,一篇题为《飞鸟听得见,同安的呼唤》高三学生的文章刷屏。
作者结束月考,打开手机,收到同安防疫部门的短信;刚放下政地的卷子,一出门却看到家人忙忙碌碌地囤了一些米和蔬菜。
作者写道:
冰箱里塞满了食物,门口是爷爷刚扛回来的一袋米,桌上的“疫情期间进出通行证”因为封闭政策的实施被随意丢在茶几上,奶奶正在桌前细细念叨着家里的存货,安排接下来的一日三餐。
作者写道:
内心一直有疑虑,但直到做第三轮核酸时,看见排队路过的教室里坐着十几个志愿者,大概来小学支援的都是些教师,大都以女性为主。沉沉暮色中,有的人靠在椅子上吃饭,发丝凝着汗散落在肩头,疲倦之色笼罩在眉眼间,但手里仍不断回复着消息;还有的人正把自己塞进宽大的防护服中,衣服在她小小的身躯上叠了一层又一层。那一刻,我才忽地意识到,除了理性思考、合理怀疑外,还有一种熠熠发光的态度,叫做相信;还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叫做“我在”。正如加缪说的那样,“如果我能拥抱一切,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我如今仍然坚持,有人在做事,也有人应该思考……别让一线人员沉沦于无意义的付出。但我也更加理解“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疫情期间真假消息蔓布,你我难免感到迷惘与惶恐,然而存疑当予相信以空间,现下我们能做的,其实也不过是,葆有“相信”的勇气,坚守理性的清醒。
作者还写到自己和奶奶一起排队时,听她一直念叨着没能帮家人都占上位置而懊悔,便不禁地想到在更闭塞的乡下,维护排队秩序是多么艰难。
作者说,
或许你更应该看见长龙的末端医护人员额上的汗珠,听见志愿者们竭力维护秩序的沙哑声音,感受那些被你冷漠批驳的人们口罩下茫然无措的脸孔。我不是专业人士,没有权利下定义、析根源、做评价,但人的情感却是能够互通的,疫情当下,请守住内心悲悯的力量,只有当你真正体察到他们的苦难与坚守,才能对“抗疫”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说,
刚考完月考后便看见这么多消息,作为一个高三生的第一感觉并非恐惧也非愤慨,而是一些深深的无力。“但打完这些字后想想,外面在打一场战役,我们何尝不也在打一场战役……与其抱怨,不如提灯而行”。
作者最后引用了一句话:
你看,那月亮已在乌云中露脸,
你看,希望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生长。
作者真的是高三学生吗?
昨天,很多人把这篇文章转给招考君,很多人一致的看法是:这孩子没有读死书,把文章写活了。
他们还问:这真的是高三学生写的?
招考君获得的消息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刘雨姗,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刘雨姗是同安人,小学就读同安大同中心小学,初中就读东山中学。
刘雨姗说,考试结束后,打开手机,看到一堆真真假假的信息,有些无从辨识,她一度感到很无力,不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刘雨姗思考的结果是:这个时候多点相信力量,定下心来把自己事情做好,“看到问题,去解决问题,远比一味指责好”。
刘雨姗花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时间写完,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她说,她只想告诉迷茫的人,这时候要多点相信力量,多传递温暖。
她写完后,发在自己朋友圈,没想到被广为散发出去,留下很多评论。刘雨姗说,很多人也给了她力量:不少人说,这篇文章让他们觉得很温暖。
在这场战疫面前
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与其高谈阔论
不如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