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学生
六成抑郁
12日出版的《厦门日报》有篇文章介绍了厦门学生的精神状态。
版面截图
报道说,记者从仙岳医院获悉,到该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的孩子,抑郁占比高达60%,而且呈低龄化趋势。
仙岳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主任李韵表示:以前来就诊的孩子多动症较多,这几年情绪障碍的孩子多起来,尤其是抑郁。
她说:以前来咨询抑郁的孩子,最小也是初中生,后来小学三四年级的也有了,现在甚至连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来看抑郁。
失眠玩手机成绩下滑,
女孩私下用小刀划自己,甚至想自杀!
前不久,李韵接诊了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初中女生,在本学期的复学问卷调查中,老师发现了问题,建议她到仙岳医院咨询。
女孩说,自己睡眠不好,想睡却睡不着,只能玩手机打发时间,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入学时按成绩排学号,自己学号比较靠前,现在成绩靠后,和学号不相符,渐渐开始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考虑初中毕业后就去找工作,为妈妈分担家庭负担。她平时装得很开朗,在朋友面前不敢抱怨太多,怕同学们嫌弃,私下却用小刀划自己,甚至两次跑到楼顶想要自杀。
这些行为,她并没有告诉妈妈。
李韵介绍说,女孩妈妈的关注点是,孩子半夜两点还在刷手机,早上起不来,爱发脾气。孩子的自残行为,她并不知情。
相当一部分看病的孩子
是学校问卷筛查出来的
据介绍,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到仙岳医院咨询抑郁的孩子明显增多。教育部门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视程度也显著提升。
李韵说:“我们接诊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是学校问卷筛查出来,在老师建议下前来就诊的。也有一部分是孩子自己想来看病,或向老师倾诉后,老师强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找医生。”
李韵表示,家长主动想带孩子来求医的很少,“孩子们的求医过程往往比较艰苦。家长起初认为,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自己调节调节就好了,症状持续了半年、一年,发展到厌学、自残,家长实在搞不定了,才带到医院咨询。有的父母是带孩子到医院咨询亲子问题时,医生才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
父母难以接受孩子得上抑郁病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孩子诊断出抑郁,父母往往难以接受,第一反应是“否定”,坚持认为只是亲子沟通问题或是暂时的青春期叛逆。
有的家长对李韵说:“医生,你别跟孩子说他抑郁,他就是装的,为了逃避学习。
对此,李韵的观点是:不管孩子是不是装的,他的情绪确实出现了问题,即使“是装的”,也是他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说明他的状态需要改变和调整。
的确,之前好几所学校老师的告诉招考君:孩子都出现自残行为了——手臂上伤痕累累,学校紧急联系家长,要赶紧送去专业医院治疗诊断,家长还不愿意承认,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有的家长看完医生,不让孩子吃医院开的药,结果导致孩子自残行为发生。
研究显示:
初二孩子最容易出现负性情绪
李韵自己的专业团队联合部分中学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显示,在初中生群体中:初二的孩子最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敌对等负性情绪,高达36.4%。
抑郁原因在此
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抑郁?李韵的研究表明:
👉在中学生群体中,引发抑郁的因素主要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
👉在小学生群体,多与养育方式有关,例如,有的小学生比较胆小,或过度担心、焦虑,容易发脾气,不想上学。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关系已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三代之间的冲突导致家庭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怎么看出孩子抑郁?
抑郁在不同年龄段孩子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 低龄小学生常表现为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孩子有躯体化表现,例如一上学就头疼、肚子痛。这种情况以心理干预和家庭治疗为主。
☑ 初中生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灾区”,此时孩子进入青春期,受激素水平影响,身心变化都很大,易和父母冲突,加上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等人生问题,有时会陷入无价值感,而无价值感正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
☑ 高中生的身心更加成熟,抑郁表现更接近成年人,主要是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人和事没兴趣、吃不下、睡不着、默默流泪等。
如果孩子有以上表现,就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抑郁。
大热天穿长袖,也要注意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孩子大热天也穿长袖,或是长时间戴着冰袖,也要多加留意,看是否有自伤行为。
孩子抑郁了,怎么办?
报道说,当家长和老师发现孩子有抑郁表现,甚至出现自伤行为时,要积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缓解内心的痛苦。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适合他的情绪发泄替代方法。父母也要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积极参与孩子的治疗。
心理专家表示,现在的儿童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有时比父母更懂得求助医生。当他们主动提出求医的时候,父母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表现得过于紧张,要多倾听孩子的感受,不要总抱怨“好吃好喝有啥不开心的”,觉得开导开导就过去了。及时带孩子找专业人员咨询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治疗,不要讳疾忌医。
现在很多学校配备了心理老师,也很重视心理健康宣教和早期筛查。对于可能抑郁的孩子,学校应注重隐私保护,为孩子的治疗康复创造良好环境。
对于抑郁的孩子,专业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法。李韵表示,如果需要药物治疗,什么年龄段用什么药、如何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都有相应的规范,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药物副作用。
当然
说都是很容易的
要做就难了
心理的问题
最终要得靠孩子自己走出来
或许要多年后
父母才会发现——
养出一位乐观甚至有幽默感,懂得排解糟糕心理,和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爱父母、爱家人、爱生活,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感受、换位思考而不是整天指责别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正常普通孩子,远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