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记者走访发现,厦门文创产业发展迅速的背后,同时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烦恼
1
定位不明确
运营方“放水”进酒商
赵先生(化名)是厦门某文创园的管理方。他告诉记者,目前,厦门大部分文创园的名称,都叫“文化创意产业园”,惟一的区别只是前缀换了名字。赵先生认为,这些文创园缺乏差异性,定位区分很不明确。
集美文化创意园是厦门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立于2010年2月。据园区负责人左曦光透露,目前园区有6家企业,分别从事影视、影像、摄影、艺术品及动漫等。“从影视制作到艺术品交易,企业间缺乏关联性,既体现不出文创园特性,也难形成‘合力’,这是一种发展桎梏。”该园区内御和德唐艺术公社负责人胡永告诉记者。
龙山文创园区内,一栋名为“时尚中心”的楼已投入运营。据负责该楼运营的厦门龙之山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企划总监詹如燕透露,该楼共入驻30多家企业,其中80%跟文创“沾边”,如“礼行天下”、微信研发平台、企业音乐制作、淘宝等。但记者发现,这些企业间平时虽有交流与合作,但总体而言,差别挺大,关联度也不是很大。
“此外,因运营成本和产值的压力,一些管理者会放宽园区进入门槛,允许一些非创意类企业进驻,导致园区内文化创意生态环境被破坏。”一位知情人士称,厦门岛内有部分文创园,运营方为实现“满员”,也曾“悄悄”引进一些酒类销售商、工程安装等企业入驻。
2
烦恼
缺乏龙头企业,无法形成产业聚集
要形成一个较强的产业集群,往往需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点,厦门的文创产业还很缺乏。
詹如燕说,龙山文创园的时尚中心楼,入驻的企业虽然多,但大部分是成长型企业。灿坤文创园、集美文创园及友丰文创商业城等,也大多都是中小型商铺聚集,缺乏大规模的文创企业。
“遗憾的是,不少园区在引入企业的初期,缺乏整体统筹规划,使整个园区没有标杆式产业主力,导致园区散而不聚,营造不出文化的核心产业链。”胡永说,如此的产业布局,无法引来对于办公环境要求甚高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最终可能会导致闭园凋零而收尾。
在厦门文创产业协会相关人士看来,有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只是“地产集聚”。“有些文创园,表面上热热闹闹地招来了商户,但往往好景不长,也没有创造出集聚价值。很多文创园最终偏离了最初规划的轨道,演变成各种不伦不类的样子。”
3
烦恼
缺乏配套,下班易成“空城”
事实上,一座文创园能否聚集更多人气,还需加强周边的配套建设。“厦门不少文创园是由旧厂房和仓库改造,在体量和配套等方面,并不能满足整个行业的发展需求。”厦门某文化创意园负责人认为。
另外,有业内人士称,不少园区内的配套也未能及时跟上,容易形成下班后的“空城”。集美文创园内一名商户说,虽说周边是大学城,也有一些商业业态,但并不丰富,有时出门买东西要走挺长的路。在这位商户看来,从事文创产业的员工,年龄相对较小,“如果没有丰富的商业娱乐配套等,可能很难长期坚持”。
胡永也说,这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畴较广,但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模式都不一样,单一的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很难适应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友丰文创商业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给商业城内的商户营造较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将以文化为主线,并通过内部景观和环境的改造升级,来提升和完善城市文化与休闲功能。
烦恼
4
缺乏高精尖人才
“文化创意人才是高标准的优质‘通才’。”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厦门不仅缺乏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文化创意的管理型人才,以及文化销售型和拥有现代信息手段的高科技型人才,更缺善于园区运营的领军型人才。
此前厦门有关部门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从行业分布上看,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会议及展览服务业、广告业等行业,而文化艺术服务、动漫、动画和网游人才则相对缺乏。
“从事动漫、影视制作及艺术品拍卖的人才,一经培养,就往往会去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因为那边基础好,氛围浓,薪酬也比厦门高。”厦门定佳拍卖行总经理廖红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