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Fenng 小道消息 昨天
很多人想必知道旅游和旅行是有差别的。差别是什么呢?
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定义,发现有一句话被广泛引用「世界旅游组织指旅行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 55 英里(约合 88.5 公里)」,在微信里搜索这句话,发现很多文章都是直接引用的…… 尴尬。为什么是 55 英里?出处在哪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这个世界旅游组织以前给「Tourism」(旅游业)下过一个定义:
Tourism is a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phenomenon which entails the movement of people to countries or places outside their usual environment for personal or business/professional purposes. These people are called visitors (which may be either tourists or excursionists; residents or non-residents) and tourism has to do with their activities, some of which imply tourism expenditure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2008).
至于,什么是游客,或观光客「Tourist」, 可以找到一个和数字有关的定义:
Someone who travels at least 80 km from his or her home for at least 24 hours, for business or leisure or other reasons.(LinkBC, 2008, p.8)
简单翻译一下,啥是游客呢?就是说你得在路上至少走了 80 公里,至少 24 小时,出于商务、休闲或是其他目的。
这地方有个细节,我找到 LinkBC 这个原文读了一下,80 公里可以算作往返的……也就是说至少离家 40 公里就算。
比如说,我早晨搭车去了一下上海,下午乘高铁又回来了。这时的我并不算游客。
但是找不到「55 英里」之类的说法,美国以前州际公路限速是 55 英里/小时,但似乎和旅游也没多大关系。
所以,这个所谓的「55 英里」我暂时只能认为是人云亦云的讹传。
旅游,很多时候就是参与人云亦云的过程。比如说,中国的很多景点,都有一些什么「望夫石」「一线天」。说起来,都不值得看,但是这些景点又从来不缺游客。导游说这是「望夫石」,于是大家都把这个东西当做望夫石。这是一个「故事」(Story),游客们也在构建这个故事。
而旅行往往不是这样,旅行的过程,其实是体验,是发现,并不是只为了某个景点而行动。
旅游,是「我来了,我看见,我走了」, 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的过程,是网红打卡之类的行为艺术。旅行,则是提高认知,消除偏见的过程,
旅游,是验证已知,所以有些游客即使周游世界,心里也还是带着一口沉重的井,正如一副漫画所画的那样。旅行,则是可以探索未知。
旅游,线路基本是固定的。旅行,路程可以是随机的。
旅游,对应的人是游客。旅行,对应的人是旅行者。后者听起来好像高级那么一点点。这件事情上,毫无疑问是存在鄙视链的。但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长假期间,出行的人,在朋友圈里发的都是一些尽可能看起来有点格调的内容。长途奔袭几个小时,景点停留一刻钟的尴尬,他们绝对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抱怨。
这两年有句特鸡贼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不少人心潮起伏,不再踏踏实实。如果你把生活过得苟且,即使到了远方也是一样,不过是另一种逃避而已。
说出这句话的高晓松,自己就和生活苟且得挺好。所以,不要被营销了。游客是很容易被营销的,比如「一生必去的 50 个地方」,一会儿是 BBC 评出来的,一会儿是国家地理评出来的。看到之后就心急火燎的,心头长草。凭啥你就得必须去呢?去了就能过好这一生了?我对此表示怀疑。可能最后只是你糟了罪,花了钱,别人赚了钱而已。
旅游也好,旅行也罢,有什么用呢?好像不需要有什么用,那样似乎太功利了,能让自己放松几天,也算可以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家里宅着,刷刷朋友圈,看到不了解的地点,搜索一下资料,看看当地的地理和人文信息,神游天外,也算是完成了休息。
长假期间,你都去了哪里?对旅程满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