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高考(课程)的学习成绩,小学三年级和高二成绩相关系数为0.82。可见,帮助孩子在低年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郁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很多人会说,这还用问,“中国式陪读”呗——白天上班,晚上给孩子辅导功课,等孩子睡了再到微信群里交流陪读心得,休息日继续陪孩子上各类培训班——可,这样的疲惫不堪地“陪读”究竟有啥效果?不“陪读”,家长还能做些啥?
特级校长、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校长陈珏玉表示,整个小学阶段并不需要全程陪读,但低年级是孩子最佳习惯养成期,家长要学会有智慧地陪读,并适时从陪读过度到陪伴。
低年级是习惯最佳养成期
开学后,一些家长也变得忙碌起来。到了双休日,妈妈带着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爸爸负责全程开车接送,双休日几乎在车上度过。这样的陪读,让孩子很辛苦,家长也疲惫。
小学生到底需要陪读吗?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对全校家长做了一份覆盖1600个样本的问卷调查,针对“希望陪读”和“不喜欢陪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家长“希望陪读”的原因中,87.99%的家长想借此督促孩子养成学习习惯,85.19%的家长想从中了解孩子学习上的问题,73.99%的家长希望为孩子适时提供帮助;对于认为“无需陪读”的原因,72.54%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依赖性,78.15%的家长认为陪读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32.86%的家长表示陪读可能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压力。
调查发现
对于是否要陪读,家长有些纠结:既希望通过陪读帮助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又担心陪读后反而影响习惯的养成。在陈珏玉看来,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整个小学阶段不需要全程陪读,但低年级是最佳的习惯养成期,如果错过了,今后可能花上百倍的力气也改不了坏习惯。
从小赢在习惯养成上
“对孩子来说,知识永远学不完,在低年级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不少优秀高考生总结学习经验时,常常归纳为从小就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比如,中国女排在今年里约奥运会上一共参加了8场比赛,其中赢了5场,输了3场,最终拿到冠军。
“人生最初输几次没有那么可怕,也不在于你赢过多少次,关键是什么时候赢,什么场地赢了什么对手。” 陈珏玉说,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是指赢在知识学习上,而是赢在习惯养成上。
怎样的陪读更有效?
首先,为孩子创造阳光的家庭氛围,家长在家里尽量不谈单位里不开心的事,和谐的家庭环境对陪读很重要;
其次,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和作息时间,最好一周至少5天作息时间持续不变。有些家长工作忙,没时间烧饭,结果一周5天里外卖、饭店变着花样吃,导致孩子没有稳定的作息时间,更无法在每晚某个时间点静心学习;
再者,给孩子一张整洁干净的书桌;
最后,父母还要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有的家长自己玩手机、刷微信,让孩子努力学习,家长不妨在陪伴孩子学习时看看书。
小学二年级下半学期是承上启下的陪伴阶段,要让孩子逐步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陪读时,家长注意不唠叨,不轻易打扰,注意观察孩子写作业时的坐姿、执笔、运笔和注意力等。同时应引导但不要急于指导,可以听孩子复述所学内容,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教会孩子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
从陪读走向陪伴
相关调查显示,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高考(课程)的学习成绩,小学三年级和高二成绩相关系数为0.82。三年级是孩子的转型期,孩子逐渐从依赖父母转向自立能力增强。不少家长也发现,孩子三年级时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感觉像个“小大人”。
“如果说小学低年级是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期,那么,中高年级则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陈珏玉说,随着小学三四五年级作业量增加,如果父母凡事包办,只会产生高分低能的孩子。要想培养阳光、积极、正直、善良的孩子,家长应注意更多指向孩子价值观的养成。在学习方法上,要懂得疑问不过夜,学会整理分析错题,做好课堂学习笔记,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另外,坚持学好一门体育项目,协调能力好的孩子往往感官统合能力强,促进学习更好。
其实,陪伴的作用远远大于陪读。
如何从陪读走向陪伴?
一方面,家长要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坚持做到底,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在陪伴过程中,还应经常为孩子鼓劲,让孩子学会坚持,充满自信,力争上游。但陪伴时也要有智慧地用心陪伴。家长应注意明确规则,约法三章,有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家长常显弱势,有助于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参与陪伴各种活动,增进亲子情感,全面形成正确价值观。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