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
十点读书全国第一家实体店———
十点书店在万象城开业
11月22日
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在办公室里
接受了海西晨报记者的专访
林少在办公室接受记者专访。十点书店供图
实现书店梦用了十年
从2010年“十点读书”微博开启到今天,十点读书已经是文化类自媒体第一品牌。2018年8月,十点读书粉丝数突破2600万,去年A轮融资后估值4亿。以“十点文化”为核心打造的“十点电影”“她读”“十点读书会”组成的自媒体矩阵,用户数超过4000万。课堂、电商等付费用户超过百万,流水过亿,成功跻身新媒体行业的金字塔尖,实现了文学、电影、时尚、教育等领域的全覆盖,同时兼具多元的商业模式和强劲的变现能力。
“十年前,我在厦门逛光合作用书房的时候,就在想,未来我能不能也开一家书店。”坐在记者面前的林少看起来很温和,“我很喜欢光合作用的感觉,名字起得好,生机勃勃。经过这些年的累积,我们有了几千万的线上用户、更好的资源、更足的底气。近几年,书店业也从低迷期慢慢走出一些新的探索。我想,是时候了。”
线上线下形成闭环
十年后,十点书店已经远远超越了林少当年的想象。作为十点读书的实体店,这家书店的功能很多样。买了十点课堂的线上课程,觉得好,每周六、日,明星导师会来到你面前,当场解答你的问题。同时还能交到一起来上课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到十点好物小程序里的东西很心动,又担心实物不合心意不敢下单,到书店来,看了摸了确定喜欢了再买。
林少说:“我们把线上原本就有的资源,源源不断赋能到线下实体书店。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一个闭环。这就是我想做的新零售文艺书店。”
为了开书店,林少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到各地旅行的时候,也着意观察了当地的书店。“日本的茑屋书店是我现在很喜欢的一家书店。他们为读者构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茑屋不仅有线下的书店,它线上的会员大数据系统也做得非常好、非常完善。”
初心和使命感都没变
回想八年前开号时单纯只是想“分享好书、好文”的初心,现在的想法发生变化了吗?林少轻轻地摇了摇头:“没有变,还和最初的使命一样,分享一种温暖,分享一种力量。当然,十点的产品越来越多,有了视频、电台、电商、到现在的书店,通过多业态,更好地服务线上的粉丝。”
在内容付费市场,提起同行的樊登、罗振宇,林少非常谦逊:“两位都是媒体行业的顶尖人物,而我算是半路出家,也没有两位那么出色的表达能力。我的优势在平台整合,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服务了四千多万的用户。我们的愿景是,未来为1亿女性用户提供美好的文化生活。根据我们后台的数据,有百分之七十多是女性用户。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女性用户,去服务到她们的家庭、她们的伴侣、孩子、老人。”
用一个月打磨一条推送
对于外界所诟病的“鸡汤”风格,林少正面回应:“鸡汤只是一种文体。常常看十点读书的人,应该也会觉得,我们和别人相比,更有内容,更治愈。刚开始做这个号的时候,我们只有三个人,比较简单粗糙。但现在,我们公司有200多号人,在打磨产品上,是花了工夫的。”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采访当天是感恩节,
十点读书微信号在前一晚发了一条推送。
这条推送里有视频、音频、配乐、
几个小故事和一个心理小测试,
虽然是广告,但非常完整。
提到这条推送,林少说:“我们足足准备了一个月。先是和用户征集了很多关于感恩的故事,然后拍摄,制作成精美的视频、音频和小测试。希望在一个小小的微信公众号里面,去做多元的尝试,让整个内容更加饱满,更有感染力,并且和我们的用户有一定的互动。有这样丰富的呈现,用户就能感觉到,十点的产品做得很用心。这也是我们做品牌、做事的一个态度。”
本周晨报书榜综述
一点新,一点旧
这个题目是亦舒的一本小说名字,来自西方俚语:“一点旧,一点新,一点借来一点蓝。”西方传统中结婚时新娘身上要有一样旧的东西,一样新的东西,还要有一样蓝色的,一样借来的。很可爱的习俗,可以带来好运。本周的书榜,正好映照了这句俚语。
《傅雷谈艺录》无疑是那“一点旧”,这本书已出了好几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傅雷是优秀的文学翻译家,还是高明的艺术评论家。他早年对张爱玲的评价和中年对黄宾虹的评价均独具慧眼,为后世所证明;他对音乐的评论更是深入幽微,成大家之言。
《耗子大爷起晚了》是那“一点新”,著名作家叶广岑第一部儿童文学,值得支持。虽说名义上是儿童文学,内里却仍是叶广岑一贯的大气厚重,一点儿都不浅淡。叶广岑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能唤起人的共情之感,没有刻意的抒情和议论,甚至口吻还很是轻松诙谐,但一下子就被她的讲述带回到无忧无虑满胡同疯跑的童年时光,众多往事纷至沓来:从吉祥戏院看戏回来那满街昏黄的路灯光,清冷的冬日逛完隆福寺归家就闻到姥姥正在炸小黄鱼的香气……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则“有新有旧”。这套中国史用既正儿八经、又简洁愉悦的方式,讲出了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讲述有情感、有思想的历史。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微信,ixm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