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为什么需要阅读童话?
我要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童话?
我们对儿童经常有一个误解:即成人的世界才是残酷无情的,而孩子的世界则到处都是温暖阳光和天真的彩虹泡泡,是一个充满美好与快乐的世界。直到成年,走上社会,TA才会被冷冰冰的现实“打脸到怀疑人生”。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从孩子很小时,现实就已经开始在不断地“打脸”了。
为什么呢?让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来看一看,孩子究竟在经历些什么:
从出生开始,TA就处在死亡的威胁中!TA那么弱小,离开了照顾者就无法独自生存——所以TA饿了、尿了、孤单了,就只能哭,好确认妈妈不会抛弃TA。
到了TA两岁时,开始任性执拗,家长说什么都不听……为什么孩子会经历第一逆反期呢?就是因为TA这时开始发现,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TA完全理解不了,也无法控制的东西,叫“规则”,除了遵守,别无选择。
等到TA三岁多上了幼儿园,发现老师并不能总是照顾自己,中午要忍受一个人睡觉的孤独,玩具也并不永远都是自己的,轮到别人时自己就玩儿不了,更不用提会犯错误、被批评、远离妈妈、和小朋友吵架……
哦,别忘了,幼儿园可是一个小社会!如果我们稍微去观察下幼儿园的“小天使”们,会发现那个小社会的残酷,不亚于成年人的世界——欺负穿的差的同学、刻意孤立、有小圈子……我们教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要变得强大,因为我们都知道,一旦不够强大,以后欺负TA的人会越来越多。
1
一个八岁女生写给妈妈的信(图片来自网络)
校园霸凌——这可能是最能体现孩子“赤裸裸的残忍”的情境!没有爱,没有包容,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孩子哪怕只是个旁观者,也可能会被震慑,产生深深的恐惧。
所以,谁还敢说孩子的世界只有单纯的快乐和美好呢?
星星分割线
正因为如此,童话才是一束光,照亮孩子心中的暗。
我们常常能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往往都带有教化功能——《白雪公主》说的是 “不要虚荣”,《小红帽》说的是“自我保护”,《丑小鸭》说的是“坚强”,《匹诺曹》说的是“诚实”……
这倒不是因为家长有选择性地给孩子讲故事(同样都是明显带有目的性的教育,很少有人会记得自己的小学课文吧)。这些童话能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故事情节和要表达的道理,从某种程度上会映照现实世界。孩子当时只被“好玩”吸引,却在经历世事后,才能理解这些“好玩”甚至有些“幼稚”的故事究竟蕴含了怎样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