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群里讨论最多的就是考多少分考了什么题。有个家长说:本来可以100分的,没想到败给了生活实践题!
什么样的生活实践题,让打败我们这些优秀家长指导出来的优秀孩子呢。请看图:
你看吧,像你家这样土豪,每天都是开车接送,孩子根本没机会坐公交车,怎么可能做得对如此灭绝人性的题目。
还有这样的,平时连走出厦门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去坐动车的?孩子连票根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怎么搞。
在家长群里听到这句话,我吓了一跳。这届的家长这么优秀啊,奥数这种人类智慧的巅峰都是家长可以去攀爬的。
我们这届80后的家长,小时候可没有人人学奥数,那时候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数学竞赛。选上的孩子可是班上的姣姣者呢,有一次不小心被抽中(厉害的病倒了)去参加“华罗庚杯数学邀请赛”,当时心里在想是不是伯乐老师终于相中了我这屁不出众的千里马了。哈,家族的荣耀就由我来守护,我一定要为国争光。当然,结果你也会很满意,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
那时候开始,我就暗暗下定决心,奥数从此不碰,谁和我说奥数我和谁急。因为就我这智商,连奥数的边都够不到。
这个噩梦伴随着我多年,直至到孩子读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说,你家孩子基础不错,可以去学学奥数提高一下。你能想象我那时候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状况吗?怎么可能,孩子基因随我,绝对没有可能上得了智慧巅峰的奥数,我不能同意让孩子去尝试我儿时的痛苦。
于是,数学老师旁敲侧击了两年,我硬生生的帮孩子顶住了压力。心想,孩子应该要感谢我们这么用心的父母。
不记得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伟大的人教版数学教材有一个“鸡兔同笼问题”:
小明的邻居养了一群兔子、一群鸡,晚上鸡和兔子睡在同一个笼子里。邻居请小明帮忙数数有没有丢失鸡或者兔子,小明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邻居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
在我和老婆双双准备套用了初中学的那种方程式来套公式,假设鸡有X只,兔子有Y只的时候,孩子来句话,爸爸妈妈,你们好笨啊。你看把兔子“砍掉两只脚”来算,巴拉巴拉,30秒钟内搞定。
没想到,三四年级的孩子常有惊人的套路概括能力: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页码问题。两句话就把我们小时候那么难的题解出来了,感觉好厉害啊。
我才发现我是真的错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学奥数的料好吗,现在想想隔壁那傻头傻脑的小子天天晒奥数奖杯的时候,我都气我自己啊,白白浪费了我家孩子两年时间。
知名大V格十三说:奥数的难度,根本就不在于你学历有多高,也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量,最基本就在于你有没有去听奥数老师讲讲套路。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样,反正我是经常挺佩服我家孩子的,天天为我捅破天花板。
不过,捅破天花板还不怕,最怕的是像这个家长给大叔一万点的暴击:
哈哈,我娃自学Python,花几分钟写代码解决了奥数里的斐波拉契兔子数列的余数问题,可对奥数本身始终提不起兴趣。谁说不能靠AI解决鸡兔同笼呢?
我们还走在奥数的阳光小道,她们已经在人工智能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了。
很多人担心孩子去学习了奥数就只想走捷径,只会套路,不用心学习了。其实,对大叔的理解来说,套路是一种对规律的总结和再应用,可以迅速见效使用。套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产生路径依赖,懒于深入思考才可怕。套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产生路径依赖,懒于深入思考
做什么事情可能都需要学习一些套路,比如写作,比如演讲,比如我们最近看的主持人大赛,都用了套路。有方法有套路了,就能有迹可循,比较容易开始和行动起来,不然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开始,手足无措。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来啊,一起来学奥数啊,带你一起学砍掉两只脚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