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校公众号运营这个话题,没想到越写就越想写,不是说惠民大叔在这方面有多少经验,不要笑话我,我连一个教育人士都不是。
有个东西比较魔幻,我是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是一个小小公众号的发表者。不过呢,我比家长更懂一点运营,也比一些运营者更懂一点家长。从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话来说,要更懂用户,要连接人的一切。
更魔幻的还有,已经有学校让我帮忙规划起校园微信平台的运营,有小学也有幼儿园的,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没想到你的眼光真准。
我想说的是,微信已经拥有超过11亿用户,每天每个人花在微信类社交工具上的时间长达数个小时。中文的世界里面,没有一个平台值得如此投入精力去做的,包括百度和抖音。
最简单的,你发布一个招生广告吧。一般渠道是:报纸广告、户外广告、商场大屏广告、地铁广告,电梯广告,这些渠道的广告属于随缘广告。你不知道家长有没有看到,你不知道家长看了有没有效果,你更不知道家长看了愿意找你报名。
当然也不是无效,而是你不知道有没有效。家长接受度在这些渠道中是个迷。学校要真正做到用户触及,就一定要能够直接接触到我们的家长,而能承载这个基础设施只有微信。
重要的内容说三次,其实这个无数次提及,但如果领导者没有极其重视这三个字,最终效果都会打折。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她们要求学校更贴心、更及时、更准确、更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甚至要求更加人格化。微信的使用场景,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关系之下的。这样形成了信任度之后,才能更任性的提交报名。
当学校把家长当成一个个人来看而不是当流量看待,学校的营销和服务都会变得更贴近用户需求。
而当家长把学校平台当成了活生生的人,随之而来的便是信任。当学校公众号以好友的身份在微信上为用户提供咨询、宣传学校、保障孩子甚至闲聊的时候,这个微信代表的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校,而是用户的一个熟人、一个朋友。
我试着和招生老师们谈过,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让自己华丽的出场,应该用怎么样的措辞为自己的身份定一个基调,又如何在自己推介中如何把高大上的学校信息整合进去。但真正要出彩,真的很难。
你会说,大叔,你说的简单。你行?你上。大叔确实不行,没有语文功底,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在语文老师那里,我只属于小学水平。
最近看了一些名家的书,比如老舍,丰子恺,鲁迅,发现他们的文章很朴实、无华,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读起来有感觉。不是文绉绉的华丽辞藻,但每个句话都是你想看的。
所以我在想,公众号写的是不是应该通俗易懂,是不是应该用我们平时聊天的方式来和家长们对话,是不是当作一个讲解员一样把活动介绍介绍,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就很好了。
第一篇写什么内容?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我们学校有什么特色,我们学校有什么名人,孩子来我们学校会在什么方面得到提升,我们学校有什么是我非常认可的。我来这里是想为家长们做些啥,你们希望从我这里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和我沟通交流。嗯,这是我的微信,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和我沟通。等等!
估计差不多了,做为家长的我,已经觉得你是学校代言人,值得可信任的一个人。
我们在微信里相遇,当你知道我是这样的人,信任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而家长对学校有了足够了信任,最终转成学校的学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写公众号这事,看起来很简单,1500字的内容三分钟就能看完。有些标题和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可能点开一秒就关闭了。
而你想写个1500字,可能需要2小时或者3小时时间,而且最好是一气呵成中间不打扰那种。付出的努力和结果一定是不成正比的。你想想要引起家长的共鸣有多难!
所以,做为学校领导,就要想清楚投入这个终极目的是什么,靠KPI来考量这个公众号的价值肯定是不合理的,不应该给写作的老师太大的压力。
而做为写作的老师,如果对这件事没有足够的热爱,没有足够的信念,是坚持不了的。因为更多的老师是先要工作的,然后在工作之余时间才能写东西,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无论如何,惠民大叔还是希望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要把微信平台好好的做起来,我们要好好考虑怎么利用这个工具。
不是所有人像惠民大叔这样,每天可以花2-3个小时来整理发文章。不要羡慕,因为惠民大叔不外出,不接客,不接电话,有时候连语音都不开,10多小时都坐在电脑前做事,活的像苦行僧一样。
下一次,惠民大叔再写第二篇到第100篇怎么写,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