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消费狂欢节过去了,天猫2684亿,京东2044亿,在这惊人的数据背后会让人产生错觉:世界如此疯狂,大家如此有钱。
但一夜狂欢过后,第二天很多人就开始后悔,开始变穷,开始喊着去吃土、搬砖。
双十一狂欢节又被称作是剁手节,之所以“剁手”,一是因为手不听使唤,在双十一这一天买了用不着或者暂时用不着的东西,甚至还用去抢;但买了之后又后悔了,所以就想把这个“罪魁祸首”剁掉;之所以后悔,很简单就是因为穷。
因为穷,平时买不起的东西,双十一打折才买;因为穷,现在用不着的东西,双十一先囤起来以后用;因为穷,现在买不起但又想买,先透支未来贷款买了再说。
富有的人,不会在双十一抢购,更不会剁手,而剁手也有门槛,也要付出代价。
我们来看,在双十一期间我们都做了什么。
每年双十一活动,基本是从10月底、11月初就开始了,各大平台会发布活动规则。但这两年像天猫、京东这些大平台的规则越发眼花缭乱、套路满满,想薅羊毛也有门槛了。
双十一购物节简直成了亿万人的高考场,抢个券、拿点优惠,不仅要懂高等数学、逻辑学,还要懂点会计学把账算清楚,可能最后算来算去也就省了几块钱。
要先抢券,甭管什么券,需不需要,买不买得起,先抢到再说。要先添加购物车,还是不管买不买,先添加了再说,大不了再删掉。
疯狂购物的疯狂之处就在于,很多人把明年的纸巾、洗衣液、面膜都买好了。抢来券干嘛,先算账“看怎么拼凑最划算”,那么多券和商品,能找到最优解的都是神人。
最后就是零点那一刻,疯狂点击购买。几亿人在同一时间点击抢购,要不就是没抢到生气,要不就是抢到了没兑津贴生气。
在双十一期间,还免不了被亲友打扰,一个链接丢过来“帮我盖个楼”、“拼个团”、“抢个红包”,帮还是不帮,会很让人焦虑。最后,自己没得到多少实惠,倒是帮别人抢了不少甜头。
双十一疯狂购物,也就拆快递的时候手爽一下,大部分时候都是焦虑和压力。长时间的选择和等待要焦虑,瞬时的抢购要焦虑,付款后的心痛还要焦虑。同时还要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带来的不同的社交压力。
可以说,双十一购个物,真是太难了!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很多人在双十一这一天疯狂购物,满足的并不是现实的需求,更多是虚假的需求,或者是合群的需求,还有精致的需求。通过“双十一”这一天的仪式感,会让你变得入流、精致,也会让你变穷。
就在双十一前,第5季《奇葩说》播出了一个关于“年纪轻轻精致穷错了吗”话题的辩论,不知道多少人看了,但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仍然剁了手,变成了“精致穷”。双十一就是最好检验“精致穷”的场景。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台词就说“小孩子才说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如果这个题,不管对错,只看利弊,对于成年人来说,穷就是弊,就是不好,而且这是事实。
而精致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虚的,甚至是假的。
有些女生特别会打扮,出门必定化个妆,一化可能一两个小时过去,只为了看起来精致漂亮。但,当她回到家里,会发现乱得跟狗窝似得。发现没有,我们往往在外面不能接受自己的不精致,却能接受在家里的粗糙,因为脸是给别人看的,家是自己住的。
很多文艺青年,没有太多收入也要追着看书、看戏剧、逛展览,以为这样就可以过上精致的生活,即使不考虑自己已负担不起。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不是说看过几本、看过几次戏剧、接受了艺术熏陶,我们就立马精致了,精致是很虚的,不是说没有影响,但可能是潜移默化地,一下子看不出来,但穷的事实却可以一下把你击垮。
我们来看“”什么是精致”,词典中给出的定义是“精巧细致”,我们可以形容为美的、漂亮的、有品位的。我把这种追求这些的人称作为“精致的悦己者”,他们只取悦自己。
有人会说,追求美是人的天*,所以追求精致也是。但事实上,我们人类从生下来时,并不知道什么是美的,我们从出生后3个月的抓取行为告诉我们,只要小孩子能够到的都去抓,甚至抓取就可以放到嘴里吃。
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美了呢?是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书本上、电视上告诉你“什么是美的”。也就是我们从别人的认知那里获得美的认知,才形成我们自己的认知。我们有了对“精致”的认知,就会去追求,但我们应该先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精致。
精致,可能是外在的、显*的,比如美好容颜、漂亮的衣装、舒适的住所,得到身体满足;精致,也可能是内在的、隐形的,比如通过看书、看展,得到艺术熏陶和精神满足。
追求精致是一回事,拥有精致是另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在你追求精致变穷之后,你还能否接受穷的粗糙。因为接下来你可以就吃不起高档餐厅,住不起高档酒店,看不起话剧音乐会,甚至舍不得打车。
穷也可以过的很精致,毕竟“精致”是指精巧细致,不是雍容华贵。
即使身上穿的是不到100元衣服,只要干净整洁,看起来也会精致。就像李诞所说,去音乐节现场本身是很粗糙的,那里有各种装扮的人,可能露着花臂说着脏话,呐喊碰撞,甚至脏乱差,但那几个小时是快乐的就好。
精致有精致的快乐,粗糙有粗糙的快乐,重要的是快乐,不是快乐的形态。当你快乐时,不看轻粗糙的自己,也不看高精致的自己。
所以,问题不是“精不致”、“什么样的精致”,而是精致让你变穷了。
为什么会变穷
首先,你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你的精致需求,就会变穷。如果真穷,那只能说明你没有能力不够,现在最需要的是去赚钱,而不是想象精致。
其次,持续的精致需求会让你变穷。我们对精致的需要只可能更高,不可能更低。
如果想获得更好的精致满足,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而持续的精致消费就可能让你入不敷出,让你变穷。而事实上,大部分人没有能力让自己持续精致。
穷就是穷,不要拿精致当借口。穷,是你不够努力。
年轻人要不要精致穷
在这道辩题中,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年纪轻轻”,也就是年轻人要不要精致穷。有人会说,年轻人嘛,有的是时间去挥霍,为什么不去追求精致。是 ,没有问题,现在年轻不追求精致,到老了,可能就精致不起来。
但是,现实是现代的科技让追求精致在变得容易,年轻人可以刷信用卡、用支付宝就可以轻松获得精致,而模糊了贫穷和富有的概念。
更准确地说,现代金融让挥霍未来成为可能,你现在的精致是通过透支未来而获得。年轻人没有了负债意识,他们总以为“反正未来是可以还的”。
在现代金融面前,你是富有的,也是贫穷的,也是精致的,好像什么都没有失去。
但是,你可能失去了粗糙的快乐,失去追求精致去拼命努力的动力和满足感。当然,我们不能去怪罪这是“科技的原罪”,但是我们需要辨别精致的价值。
一旦精致变得容易,就可能不再珍贵,也可能没有意义。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致的优越感,优越地以为可以一直这样精致下去。年轻可以一直追求精致,但到老了生活会很无趣。
年轻人,双十一剁手不要紧,左手剁了换右手用,但千万不要优越地认为“我可以换一只精致的假肢就像没剁手”,而放弃用你的右手。
我很穷,但我接受粗糙的现实和享受粗糙的快乐,也能追求精致带来的满足,但不接受精致让自己变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