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年级、哪些学科要用部编教材?
新学期,厦门有四个年级的三个学科要用部编教材。
要用部编教材的年级
小学一年级
小学二年级
初中一年级
初中二年级
上述四个年级
要使用部编教材的三个学科
语文
历史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就是过去小学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
undefined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部编教材的一些情况。昨天,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又进一步做了介绍,有些变化值得注意。
部编教材编了五年
教育部说,部编教材的编写历时五年,五年磨了一剑。
根据中央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这项工作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历时五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
主要三个原因。
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全局,实现长治久安,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决策部署。
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强,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育人功能。
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科教材的这些变化值得注意
[
语文
]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温儒敏教授昨日介绍了语文教材的变化。
三个内容加强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加强。
二是,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内容的加强,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经历的篇目,还有他们的作品,还有革命英雄主义的一些篇目,一些老课文、经典的课文,这次又回来了。
三是,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方面内容的加强,选篇上也是比较注意的。
焦点01
为什么要先认字再学拼音?
部编语文教材最引人注目的是“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
据介绍,新教材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汉语拼音有点困难,所以这次新教材,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
温儒敏说,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实际上也体现一种理念,就是说汉语拼音只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一个环节,它就是个工具,认知的工具。
所以,新教材一开始,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很大的楷体字,接着就是“金、木、水、火、土”。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温儒敏说,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一上学第一印象就是汉字,而不是ABC,bo、po、mo、fo,还要考虑到现在很多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了,英语跟bo、po、mo、fo混在一块儿也很困难,所以往后推。
他说,像这种用意,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置,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它不是目的,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
焦点02
强调字“多认少写”
新教材还有特点:强调认写分流、多用少写、多元识字。
譬如说,常用字,低学段的原来是1800字,现在减少到1600字,而且以前是会读、会写、会认,现在强调多认少写,这1600字里有800个字会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全都会写。
这是不是光为减轻负担?温儒敏说,不是的,这里面有学理的根据,改进是经过调查的。总的目标是希望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大致上独立阅读,向这个目标来前进。
焦点03
新教材主治学生“不读书、少读书”
现在语文教学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是无从谈起的。
针对这种情况,新教材抓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这个“牛鼻子”,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是衍生阅读的量是大增的,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另外,以前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精学精讲,练得很多,新教材除了精读以外,还要教默读,教浏览,教跳读,教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的阅读,这也是以前没有的。
小学里面还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初中安排了名著导读、古诗文诵读,初中还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然后再加上课外阅读,这叫“三位一体”。总之,让学生多读书,某种意义上,这个新教材是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
历史
]
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叶小兵教授介绍历史新教材的编写。
历史部编教材至少突出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主要是在中国古代史部分当中体现出来的。这方面的内容,其实教材占了相当的比重,因为中国古代一共是41课,专门介绍古代文化的课就有9课,另外其他课也有一些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它涵盖的面比较广,比如说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等,涉及到文化名人也有40多位,科学、技术、文化等名著也有30多部,使学生能够具体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
二
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教材在系统介绍中华民族近代斗争的历史,特别是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另外,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有40多位,教材中也有一定的介绍,还有一些英雄先烈人物的事迹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
民族团结教育。
四
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的教育。主权意识首先就是领土主权,新教材中,以史实为依据,通过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特别是一些边疆地区,比方说西藏、新疆,以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还有南海诸岛等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教材都给予了具体的介绍。
五
国际理解教育。
[
道德与法治
]
以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高德胜教授,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主编、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教授,对新教材介绍。
2014年10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为了在教材统编工作中落实这一要求,编写者介绍,将义务教育阶段原品德课调整为“道德与法治”,强调德法兼修。《道德与法治》小学教材共12册,初中教材共6册。
据介绍,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
此外,新编教材中,在小学和初中分别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其中,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
问
答
Man-1-128.png
人民日报记者:
请教温老师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关于选文大家一直是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选文当中传统文化的篇目。我们了解到这次传统文化篇目增幅是比较大的,有一种统计标准说增幅达到了80%,请问语文教材组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温儒敏:
现在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加强了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初中有132篇,当然这个数字包括古代诗词,也包括了文言文,还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阅读。如果从课文统计的话,小学古诗文选篇总体占比30%左右,选篇数量有增加,初中基本上跟以前差不多。为什么这样安排呢?一是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加强、传承。二是教学的需要,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的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他可以不太理解,但是让他多读、多背、多诵,打下一个基础,所以这方面增量是比较明显的,但不是说达到非常多的文言文。像现在有的媒体讲文言文大增,不是这样的,小学主要还是古代诗词,初中有一些文言文。这是一个情况。
关于传统文化古诗文的比例和增幅,由于教材课文总体容量不同了,现在课文总数减少了,另外学习内容安排在正文、栏目练习、课外阅读等,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统计口径不同,比例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我们是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
Boss-3-128.png
male3-128.png
澎湃新闻:
我有个问题想请问温儒敏教授,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鲁迅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撤退,请问是否属实?现在语文教材中有保留多少篇鲁迅的文章?
温儒敏:
这次新教材,小学选入了两篇鲁迅的作品,都比较简短,像《少年闰土》选自《故乡》,《好的故事》选自《野草》。初中选了七篇,像《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等。说鲁迅作品“大撤退”其实没有那么回事。
undefined
boy-128.png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我问叶教授一个问题,有关历史的。过去咱们历史的学习有很多是跟记忆相关的,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起来比较枯燥,新编的统编教材在这方面是怎么处理的?有些什么改进?
叶小兵:
我们现在基本认识,学历史更多是一种思考的学问,怎么认识过去。统编历史教材一定会在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观察、理解、思考等等,尤其是更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刚才我介绍,比如设计了一些栏目,材料研读、问题思考等等,就是让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证据,怎么样解决历史的问题。
另外,我们这次整体设计上来说,课后的练习不再是那种机械记忆的练习,比如说过去出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都是引导学生背书。我们这次是课后活动,主要是设计学生赏析、分辨、比较、综合等等一些活动,希望学生在这些活动当中复习、巩固并且提升认识。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因为涉及到《马关条约》,这节课课后的活动,不要求学生去复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和条款内容,而是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马关条约》签了以后,清政府允许外国投资在中国设厂投资,今天的中国,外资也可以进入到中国来设厂,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这种联系、比较、分析,去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它对中国的危害,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复述或者背诵,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