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学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到了初中总算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爱看书对语文学习的好处,就是考试的时候会考。可当你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就真的会做题吗?显然我们要求学生建立的阅读习惯中,并不包括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也就是书必须看,题也必须会解,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可是阅读的意义就是为了做题吗?显然不是。
我们问问现在的中学生,有多少能看懂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当作学习任务去阅读,有愿意学习的学生是可以去阅读的,但是真的能从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去感知那个年代的情感表达吗?不能,孩子们没有过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是无法从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无法产生共情,就没有办法对文学阅读产生兴趣。随着课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还有升学考试,我们的中小学生阅读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没时间看书也是造成阅读习惯无法建立的原因。大量的网络文化充斥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读经典、读名著简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是想提高语文成绩,你就必须看书,到底是博览群书好还是只看必考书目上的书好呢?
1、 博览群书,培养的是阅读习惯
中小学生有博览群书的习惯,是非常好的。通常愿意博览群书的学生,语文成绩也不会太差。提倡博览群书,是希望中小学生建立阅读的习惯。不光是为了语文学习,任何学科的学习其实都建立在阅读上。数学,你需要阅读题目才能解题。英语,也离不开阅读,多阅读英文原著才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博览群书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意义就在于是通过阅读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看武侠、言情小说、漫画,就好像是接触到了洪水猛兽,其实,适当的阅读兴趣内的书籍,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探索。当然,在内容和质量把控上,也应该帮助和引导中小学生读到有正面意义的文学作品。多阅读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比如金庸先生、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等等。
2、 必考书目,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中小学生在语文课本后的配套阅读书单,是为考试中的必考选材。有的家长问,本身学习时间就短,我们孩子哪有多余的时间去看闲书,所以直接看必考书单上的文学作品,难道不可以吗?必考书单,只是对阅读素材的一个引导,想要通过看这些书而提高语文成绩,你必须还要具备一个学习能力,那就是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如何把阅读理解做好?除了练习和思考,就是多读。通过考试要求,来强制学生去阅读,从教育行为上来说,并不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行为。很容易就让学生理解为,我必须要看这些书,我才能学好语文。要知道,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靠着看基本必考书籍,提高的只是考试能力,并不是学好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