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胖爸爸
来源 | 微信公众号“海淀胖爸爸”
ID:haidianpangbaba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这一届父母焦虑之源,也是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语文要从娃娃抓起”
“数学要从小启蒙”
“英语要把握语言敏感期”
“乐器要靠童子功”
“拼娃拼到最后是拼身体”
……
人人都明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令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起跑线?究竟哪条线才真正关系到孩子的明天?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寻求答案,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负责任的人,敢说自己可以给出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作为一个小升初的家长,站在这个敏感的时点,回看曾经的起跑线。不得不说,和十二年前初为人父时相比,认知的变化太大了。
①
原生家庭是起跑线么?
是,而且必须写在前面。
对这一届父母而言,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原生家庭是我们的起跑线。第二,我们又是孩子的起跑线。
说真的,这个结论有些残酷,但是,越残酷的现实,越需要提前面对、认知和接受。毕竟,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电影院里才有的寓言。
回想自己,在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也曾经很反感这些。家里有钱有什么了不起?爸爸厉害有什么了不起?排行榜上还不是被我甩几条街?
当爹之后才知道,我被别人甩的何止是几条街。
//别人的学区房是祖传的,我们是拼尽全力换来的;
//别人上的课外班是最好的,我们只能上性价比高的;
//别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有着系统设计并为之配备了足够的资源和预案,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生怕哪一步出了岔子万劫不复……
不得不说,物质带来的起跑线差异很大,但是更大的差异,却不是物质。
教育如同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学再多的理论和知识,如果缺乏实证,也是纸上谈兵,它会带来最致命的问题——心虚。
与很多书香门第不同,这一代父母的原生家庭,大多没有成熟的教育模式,也缺乏可参考可借鉴的样板。所以,在教育上我们每走一步,都不知是对是错。我们疯狂的收集信息,就像在医院打听别人的病情,然而事实证明,远水解不了近渴,别人的实践永远也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
这一届父母太难了,难就难在我们没有起跑线,却还希望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该怎么办?
胖爸建议 —— 接受局限,积极进取。
如果意识到起跑线的差异是天生的,是代际间累积的,就不会把所有的目光和希望都放在那个小小的人儿身上,因为,这对你,对孩子,都不公平。
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很多人焦虑,就是知人太多,自知太少,智大于明,难免就糊涂了。
一旦自知之后,就会主动卸掉不切实际的目标,如此一来,起跑线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②
语数外有起跑线么?
有,但不太一致。
以小升初家长的视角,最应该拼起跑线的,是英语。
虽然英语在三科之中地位最低,但是,地位越低的越需要最先搞定,这也符合做事的一般性原则——先易后难。
拿海淀小升初来说,虽然有pet未必直接上岸,但是没有难免气短。
讲真,这方面安安是吃了亏的,主要是被我耽误了。我初中才开始学英语,也没影响高考冲击满分,所以,对这个学科有些天然的不重视。但是,时代真的不同了,从现时的学习需求来看,英语和汉语在启蒙时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所以,如果家里娃还小,不管几岁,假如你也有些乱花渐坠迷人眼,我劝你先站上英语的起跑线。
原因有二:一是跑得起来,二是见效也快。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对于大多数孩子,英语是短跑,趁着体力好,跑完就完了。至于是选择原版娃路线还是应试娃路线,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
顺便说一句,现在英语启蒙的环境非常好,家长不必担心自己的专业性,只要肯花时间,每个孩子都能站稳起跑线。
语文起跑线,不在孩子,在家长。
如果家长有较强的语文素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成为孩子的最佳起跑线。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识字,可以带着孩子或者示范给孩子“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习惯对于孩子未来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
识字重要么?重要,但是,要看你是刻意为之还是徐徐润之。
阅读重要么?重要,但是,要看他是被动枯读读还是主动乐读(不是错别字)。
这里还有必要提示一点,家里的书房不会自动成为学区房,因为关键的从来都不是房,而是家长。
如果家长没有能力成为孩子语文的起跑线,建议多带着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说不定也能唤醒孩子的内心,开启自鸡之旅。
等到了小升初,你就会反思,自己当初火急火燎的逼孩子识字,拼音,何苦呢?
数学起跑线,比较复杂。有一个不严谨却不无道理的说法,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如果家长数感较强,(不知道什么是数感的,就别细问了,估计也强不到哪儿去),一来可以观察孩子的天分,二来可以帮助孩子起跑。
如果觉得孩子能力不错,可以把数学起跑线定义为优先级,毕竟这是个适合弯道超车的快车道。
胖爸建议 ——如果家长给力,顺序是语文>英语>数学。如果家长不太给力,顺序是英语>语文>数学。
如果娃给力,顺序是数学>英语>语文。如果娃不太给力,顺序是英语>语文>数学。
不是数学抢跑不重要,而是很多人跑了也白跑。
③
音美体有起跑线么?
有,但与大多数人无关。
音体美确实都需要童子功,从小练的,一板一眼,看着就不一样。
但是,有多少人成年后需要拼童子功呢?如果不需要,为啥要着急上起跑线呢?
比如,游泳,上幼儿园之前学,上小学之前学,上初中之前学,上高中之前学,上大学之前学,差异真的很大么?
(当然,觉得自己可能生了一个菲尔普斯的,当我没说)
在我看来,之所以现在起跑线这么混乱,有很大因素和这些“非主流项目”有关。
对不起,这句话可能说重了,但是,如果目标是通过学习而不是素质出人头地,这些项目的战略地位就是非主流。
音体美特长生,对于普通家庭,是一场做不起的春秋大梦,除非孩子真的天赋异禀。
当然,不是说音体美碰不得,孩子有兴趣,选上1-2个玩玩,也未尝不可,只是没必要把它上纲上线为起跑线。
如果这些项目不跟着裹乱,无论是时间安排,还是资金安排,都不会那么捉襟见肘,也不至于让自己左右为难。
真诚的希望你,不到等到了小升初才意识到,原来他们与小升初无关。
再泼一盆冷水,特长生入学的比例,比奥数得奖还要低。
胖爸建议 —— 体育是第一位的,因为身体是第一位的。先把跳绳这关过了,然后培养1-2个兴趣爱好。
音乐和美术,有兴趣的娃,自己会去找。作为家长,眼镜越早摘下来越好。
④
这就是起跑线?
不,还不够。
现在说到起跑线,似乎都与学习有关,等到小升初孩子们长大了,才发现也不尽然。
低年级的时候,家长们嘴上说着别人家的孩子,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家是最棒的。到了高年级的时候,认知就一致了。
新加坡会在小学阶段进行第一次分流,我们国家虽然没有这么做,但说实话,从成绩来看,孩子的分层非常明显。
大多数娃都是普娃,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普娃爹,我认为,有些事其实比学习更值得父母关注。因为学习注定只是普娃人生的一个方面,如果不能靠这个出人头地,那么就需要锤炼一些学习之外的能力。比如,社交,待人接物,做人识人……
比起语数外音体美来说,这些能力对孩子们未来的影响,更加不可估量。
举个例子,一个学霸级的书呆子,或还有立足之地。但是,一个学渣级的书呆子,很就真的有可能沦为废柴了。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学习之外的这些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磨练,而且一点也不比学习简单。
是否也该为孩子培养这些能力预留一些时间,是否也该帮助他们站上这些隐形的起跑线?
同思,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