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则新闻,在朋友圈刷屏。
1、上周五,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正式开市。开市当天,交易成交量410.4万吨,成交额2.1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碳交易市场。
图片
(截图来自网络)
2、上周六,7月17日,横贯金沙江的白鹤滩水电站,正式投产。单体发电世界第一,是水电行业的“珠峰”。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3、位于合肥的“人造太阳”创世界纪录。核聚变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
4、这半年,互联网大厂下场“电动车”,传统车企转型研发电、氢动力车。
5、Beyond Meat等植物肉巨头登陆中国市场。
……
我觉得,它们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关键词:碳中和。 一个突然火起来的词。
到底什么是碳中和?迈向“碳中和”,我们能做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 1 —
碳中和,防患于未然
碳中和,为什么突然火起来了?
因为,它迫在眉睫。
碳中和的本质,关乎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已经火烧眉毛。
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显示,
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高出了1.2℃。
也就是说,短短两百年来,全球气温已经升高1.2℃了。
有人说,地球本身就是经历了冷冷热热无数次变化,现在气温的升高,只是地球的常规变化。
确实,如果放在非常长的历史维度来看,这很正常。
但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看,哪怕气温只是抬高了小小的1℃,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变化,都是无法想象的。
2012年的时候,我买了张船票,去南极。
到了之后才发现,天呐,原来全球气候变化,是那么可怕。可是平时在办公室完全没有感觉。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完整食物链。
在南极,食物链的底端是浮游生物。鳞虾吃浮游生物,而鲸、企鹅、鱼类就吃鳞虾,海豹又吃企鹅。这是南极完整的食物链。
可是,如果全球气温升高1℃,大量海冰就会消融。
海冰没了,在冰下生存的浮游生物就少了,那么,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鳞虾也相应少了。类推下去,鲸、海豹也会越来越少。
南极的生态就这样被打破了。
复杂、剧烈、可怕。转而,忧心忡忡。
如果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或许我们人类也不复存在了。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它发生。
防患于未然。碳中和,就是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碳中和?
我找到了一段描述:
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和计算成本利润一样,首先,需要建一个碳排放账户。正向是直接排放量、间接排放量,负向则是减排抵消量。
只要这笔大账,正负相抵,达到均衡,就意味着实现了碳中和。
碳排放总量,清零。
为什么控制碳排放,那么重要?
因为,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碳排放。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过,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
那,温室气体到底有哪些?
根据《京都议定书》,广泛认定的温室气体一共有6种。
二氧化碳:燃烧化石燃料产生;
甲烷:垃圾填埋和饲养牛羊产生;
氧化亚氮:肥料使用过程排放产生;
氢氟碳化物:空调、制冷设备排放产生;
全氟化碳:铝产业排放产生;
六氟化硫:变电器制造过程中产生。
每一项都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但是,一定要控制。怎么办?
这是个全球问题。最要紧的是,大家必须达成一个共识。那就,坐下来开个会、讨论讨论。
但是,每个国家国情不同。
有的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碳排放少;有的国家以制造业为主,碳排放量大。
有的国家已经掌握了减排科技;有的国家,缺乏先进技术和资金。
不同国家的减排压力和能力,相去甚远。
发展中国家说,
你们发达国家凭什么要我控制碳排放,你们都走到富裕阶段了,我们还在起步,不能等我们先解决发展吗?
发达国家说,
那不行,现在全世界都在面临这个问题,你现在碳排放这么严重,一定得好好控制。
吵得不可开交。好在,终于有了点眉目。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签订。
一个共识开始孕育:要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发达国家承担主要义务。发展中国家不受法律约束。
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
共识初具雏形:发达国家从2005年起承担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从2012年起。
2016年,《巴黎协定》签订。
有了“硬性指标”: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做出承诺:包括欧盟在内的29国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
好,决定了。
有了目标。下一步,该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