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位“被冒名上大学”,自己却四处打工,顶替者还获得体制内工作的新闻引起网上广泛热议,再联想到前段时间的娱乐圈的仝卓舞弊案,社会各界的愤怒和声讨不绝于耳,更有甚者爆出,如今的央视名主持康辉在自传中提到自己都差点被顶替。
实际上这几个案例与抱怨花大价钱去买“老破小”学区房这个看似没有关联的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都涉及教育公平问题。
因为,教育本无小事。
No.1/教育公平
谈教育公平,就不得不说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人身权利。
寒门十载,可跃龙门,惨遭代替,却没想意外“落榜”,人生从此不同;
伪造资料,更改学籍,考场舞弊,却依旧“风生水起”,人生从此不同。
被侵犯者只能四处打工,顶替者却在体制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作弊者不仅有大学可上,还在娱乐圈生龙活虎,让人如何不愤怒!对于社会底层来说,享有教育机会的公平更显得尤为珍贵,是底层人们唯一的上升通道,唯一能够凭借不拼爹,实现逆袭的机会。
教育公平,不应该是某些人的特权。
这些人不惜铤而走险,通过社会关系网、亲疏关系、权钱交易帮助他人肆意更改档案信息、学籍信息、身份信息,以此占据更好的教育资源。
为了教育资源,人是可以做到这种程度。这也不怪乎,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绞尽脑汁,宁愿花钱、托人、找关系,尽可能让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资源,拼了自己为自己的下一代去改变命运,起码这没有跨越法律的底线。
父母为了孩子买“学区房”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又有什么理由好责怪的。从某个角度分析来说,究其源头,折射出来的实际上也是教育公平。
No.2/价格推手
为何这么说?
因为,教育公平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而“学区房”恰好是社会成员在追求个体发展和需要的产物,社会对原来房子赋予了教育属性,让其价值属性上升,涉及民生公平公正,因此很容易就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简直是扎在很多在城市苦苦打拼的人心中的一根刺,同时,他们对它也是又爱又恨。
爱,是他们相信教育是晋升社会阶层的主要途径,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去更好的学校,愿意花这样的代价,对未来存有希望。
恨,则是这种竞争心理具有普遍性,加上各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发展不平衡,多股力量下直接推高了学区房的价格,尤其是以购买“老破小”为代表的二手房,恨是一种无奈之举。
以厦门为例,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厦门5月份的一二手房双双上涨,行情向上向好,尤其在二手房方面,涨幅明显超过一手房。究其原因,每年的三至六月,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学校,他们的购买促进了学区房的流动,无形中自己也成为其价格推手,抬高整体的二手房价。
No.3/淡化属性
近年来,有关厦门学区房热议不断,老百姓对于天价“老破小”的质疑、议论不断,政府也不能视而不见。然而面对厦门学区房依旧坚挺的房价,政府由上而下不断调整各种政策,发展教育优质均衡,保障教育公平。针对入学矛盾突出的,厦门这些年陆续推出“热点学校”等入学政策可圈可点。
除了市属小学(市属小学包括厦门实小、厦门五中小学部、五缘实验学校小学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厦门市音乐学校小学部等,由学校自主制定招生政策,基本参照的也都是热点学校的条件),今年厦门全市六个区,共有45所热点学校,其中仅思明区就有13所,明年再增8所,将接近思明区公办小学总数的一半。
“热点学校”招生对象,除符合“两一致”外, 还要满足附加条件,各区虽略有不同,大体不会相差太多。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六年一学位”、“提前一年落户”等政策正逐步在各区尤其是一些热点学校推广。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淡化学区房的教育属性的附加值,减缓二手房流通,“上了学还赚了钱”效应也不再,投资属性也下降。
不过,厦门目前也远远没有紧张到如北京、深圳推出“多校划片”“对口直升”。尽管如此,就厦门目前的发展趋势,像思明区这种过半都是热点学校的地区,明年一下增加8所,未来热点学校全覆盖也不是没有可能,甚至哪天开始施行“多校划片”“对口直升”也不用太过奇怪。
No.4/未雨绸缪
随着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保障教育公平,学区房教育属性的逐渐淡化、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其考虑“一房一校”,更应考虑整个片区的均衡性,即便今后真的多校划片,也至少保住了下限。
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买兼顾自住的。这样入学属性没那么高,万一真的多校划片了,也是一套普通的商品房,不会因为居住属性差而暴跌,“房住不炒”。
千万别以为买了学区房就改变了命运,一句记之于心:好的家庭教育是学区房无法取代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信在7月13日前,厦门学区房还将上演最后的疯狂,如果不着急,那么切勿盲目出手,给自己带来麻烦。毕竟上半年即将落幕,下半年好戏才刚刚开始。
(图片来自红星新闻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