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佳 一杯仙气 今天
我们用花呗越来越多了,我觉得深度使用花呗的用户,一定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
从刚开始坚决不用花呗的态度,然后看到身边的人都在用,还有支付宝一直给自己的花呗大红包,实在忍不住了,变成了偶尔用花呗付一笔。
再继续,就变成了一个深度用户,但是每个月9号前一定会把欠的款结清,再然后就变成了现在每个月,都只还花呗的最低还款,期待着有一天全部结清。
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让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花呗。
前几天一个读者私信我,问我关于花呗的事情,截图就不放了,因为他发了很长一段话,里面有这样那样的信息。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家里勉强供他读了私人的二本院校,大家都知道的,私人的二本院校学费跟日常消费都比普通院校要高。
他周边的朋友跟同学,生活质量都比他好太多,用苹果生态的有,浑身高档名牌的有,朋友圈都是炫鞋炫演唱会门票什么的,就连有的人半个月就去一次比较高端的造型店,他都观察到了。
羡慕之余,又有点埋怨自己的原生家庭,然后就想到了超前消费盯上了花呗,借呗这些东西。
他的逻辑是,很多人贷款读书,最后都逆袭回来了,自己没有贷款在身上,反正迟早都会买那些东西的,早点买早点用,可以激发自己努力的心态,也会让自己更自信,会花钱才会赚钱。
其实这个读者找我的时候,已经用花呗买了个手机,欠了5000块了。
身为一个穷学生,我当然是反对他使用花呗的,并且坚持他跟父母说实话,提前把窟窿补起来,避免入了更大的坑。
工具本身没有对错,但被超前消费观洗脑,尤其是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这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要是放在以前,我是不太相信会有很多人有这样想法的,但直到我那个欠了14万贷款的朋友找我借钱填花呗,填校园贷的时候才意识到,我一直在用旁观者思维看待这些事情。
等你真正处在那种攀比的环境里,等你有了第一次超前消费,你会明白。
提现卖了苹果手机,肯定就会想要苹果耳机,苹果电脑,苹果手表......贷款满足一次自己的欲望之后,就很难再忍受原本苦哈哈的生活。
这时候钱不像以前那样真切地握在手里,不过是账面上变动的数字而已。
欠的还不够多,没有人会来提醒你要停下来,于是数字不断攀升,一般醒悟过来已经晚了。
以前我加入过一个摄影组织,里面大部分人都喜欢拼设备,而不是拼技术,新加入的萌新很多就被影响了直接分期买很贵的机器。
要不是我下定决心把所以机构组织全退了,很大可能也会被这种风气影响,毕竟我也是普通人。
互联网抹平了信息差,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我们要抗拒的诱惑变得越来越多。
《积极的力量》这本书里也提到了,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同时承受了它所带来的不便。每当这种时候,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焦虑感甚至压力,这就阻碍了人们去获得幸福。
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你必须用哪些东西,才能成为怎样的人,你是怎样的人,哪些东西就是你必备的。
潮流跟高质量生活被定义来定义去,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掏出更多的钱。
所以,接下来这几个建议,想对每一个读者说。
1)警惕「逆向合理化」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也叫认知失调,指的是,当你很想做一件事或者已经做了那件事,往往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而忽略掉那些反例。
举个例子,一个有好几年烟龄的人,周边的人都劝他戒烟,而且给了他很多具体的科学依据证明抽烟有害健康,但他就是不戒烟,还拿那些抽烟但照样长命百岁的人来反驳。
其实他哪里会不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只不过因为戒烟太难,逆向合理化自己抽烟的现实,会让自己的心里舒服一点罢了。
看回那个要用花呗的读者,我就不信他学校周边的人个个都有那么高的消费能力,每个学校家境普通的人一定是有的,靠自己努力逆袭的也一定不少。
只不过他太想要那些东西,太想要体验高消费,太想要为自己超额消费找到逆向合理化的借口,所以主动忽略了周边那些普通的同学,满眼都是那些家里有矿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跳脱出当前的环境,总体权衡利弊,只盯着利,或者只盯着弊,都会让自己的认知失衡。
任何不考虑风险或者收益的决定,都是耍流氓。
2)现在最应该投资的,是你的大脑跟身体
之前有个读者跟我说,自己在学校靠兼职存了5000块钱,问我应该怎么安排比较好,我跟她说,要么就找个稳妥的方式存起来,将来毕业后可以用,要么就学习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
谁知道她听信一些骗子,找同学借了1000,花了6000块,进了一个所谓的高端刷单兼职群,提前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友好。
相信这并不是个例,即使不是用来消费,我们依然会倾向于把精力跟金钱花在更看得到的东西上面,但实际上,在你什么还不是的时候,最应该投资的,是大脑跟身体。
没事多留意身边那些优秀的人,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是不读书不学习的,没事多出去转悠,你会发现越高端的小区,运动的人越多。
这些都不是巧合,这是现实。
把精力跟资源用来锻炼自己的大脑跟身体,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认知,优化自己的体魄跟抗压能力,这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3)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追求短暂的满足
高估自己,本来就是人性的一面,我们总是会认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会是最幸运的那一波人,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别人说抖音会上瘾你不信,别人说超额消费会崩溃你不信,别人说熬夜会猝死你不信......慢慢地,身边连别人都没了。
所以啊,希望大家千万千万别太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如果所在的圈子你真的跟不上,那就主动换个圈子吧;
如果实在忍不住要剁手,就把各类种草APP、消费APP都卸了;
如果学习的时候总是要玩手机,就把手机丢远点或者锁起来;
物理手段一般都会比精神手段要有效得多。
“羊毛出在羊身上” “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这些话其实我们都听过,但就是不愿意去承认背后的逻辑。
短期就能满足欲望的事情,背后往往藏着你承担不起的代价。
得到跟付出都不一定成正比,更别说你没付出了,对吧?
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在别人享受的时候,拼尽全力去提升自我,这不是个必选项,能不要太单纯,做任何决定都认认真真,其实就够了。
记住一个事情,就是,消费任何东西,正确的逻辑是,提高自己的收入,再去提高消费,而不是先提高自己的消费,再想办法提高收入,你打算背的每一笔小额贷款,打算背之前,先想自己每个月如何多挣几百。
这才是正确的循环呀。